加强劳动教育 引领正确价值观

2021-07-30
↑ 点击上方“劳技通”即可关注我们

夏木阴阴,夏花绚烂。7月20日——7月26日《安徽合肥劳动教育组织与实施专题培训》在美丽的北京师范大学如期开展,来自合肥地区五十余位老师参与此次培训。合肥一六八中学李先敏参加了此次高规格的劳动教育培训。

此次培训,共有12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每场培训之后,参训老师都忍不住回味着教授们的妙语金句。柳夕浪教授说:“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需要社会机构大力参与‘家校社’相互协作聚合全面力量。” 尚建军副校长说:“中国上古神话的标题,是由一系列劳动工作组成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螺祖制衣裳……我们的神话里,充满了补、射、填、治、制这些动词。

 这些动词是劳动,是实干,是对大自然的改造。这些动词,没有一个是轻轻松松的活儿。在中国成神,只有一个选择∶为人民服务!”檀传宝教授感叹:“现在部分孩子价值观有问题,崇尚有奶就是娘,崇尚不劳而获、少劳多得……这些都是劳动价值观的问题!低俗网红吸人眼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再不开展劳动教育,真的麻烦了!”








劳动教育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

 在这十二场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培训中,多位专家强调:劳动教育不等同于职业培训,也不等同于劳动技能操练。劳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以劳动幸福为导向的“学以成人”教育。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我们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均存在一些不应该有的认识误区。

 第一种认识误区是对劳动概念本身理解得过于狭隘,几乎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把参加体力劳动包括做家务、生活自理、打扫卫生、直接参与生产体验等等当作劳动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和内容。这显然是过于狭隘地理解“劳动”概念了。劳动教育既然是“学以成人”的教育,那就要包括许多跟“人”相关的内容。人类是高于动物的存在类,有其独特的专属人的属性。

 只是这些属性要靠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也就是说,人是自己劳动和他人劳动共同创造的。由此,劳动教育就要考虑到教育手段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生存和涉他有益的兼备。这也意味着,劳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各种创造性劳动、促进自我生存和涉他有益的劳动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的范围。

 班建武教授在其报告中指出: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避免把劳动当作惩罚手段,错误地将参与劳动作为简单粗暴的学分手段“强制”学生为了毕业而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自由劳动才是幸福的。劳动教育必须克服劳动参与的被迫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性,从而使劳动本身更加成为具有属人性的活动,是劳动教育必须认真考虑的。

 第二种认识误区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学校。檀传宝教授强调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只是学校一方在行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严重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不同作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单单就社会支持劳动教育为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劳动创造的成果。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以便充分地发挥这些既存劳动成果的教育意义。当然,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总体来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劳动态度影响最大;学校对劳动技能和专业精神培养的影响发挥着决定作用;而社会则在提供劳动机会和实际地展现劳动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劳动教育绝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目前的劳动教育仅仅是学校一方热,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如何调动所有各方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应该认真进行深入研究。即使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不能简单化处理,要防止形式化、应付式地实施劳动教育;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将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用设置课程的标准开展劳动教育。

第三种认识误区是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体验、甚至娱乐,缺乏实质的教育内容。檀传宝教授在其《何谓“新”的劳动教育----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缺乏审美性原则和建构性原则的劳动教育不算真正的劳动教育。柳夕浪教授也强调校园建设当中要营造、弘扬劳动文化,不能都是轻松、娱乐。

 劳动教育是严肃的“学以成人”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为了更加提高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少劳动教育实践者引入劳动体验环节,也有的引入劳动模拟手段。从初衷来看,这些形式和手段的引入是非常好的设想,的确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在运用这些充满快乐和趣味的劳动教育手段的时候,不能忘记教育二字,也就是要跟“学以成人”的目标要紧密勾连。

 例如,到农田收获庄稼,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劳动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联,明白劳动投入与专注的重要,明白粮食进入餐桌的不易,明白庄稼种植的一些基本常识,明白农民朴实、乐观和勤劳的精神等等。这些思想层面的熏陶和浸润,才是劳动教育。

 而收获庄稼本身只是一种活动。同理,让学生打扫卫生,也仅仅是一种体验,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明白卫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如何把卫生工作做好,明白打扫卫生背后的文明元素。可见,劳动教育虽然要涉及劳动活动,但却要超越劳动现象层面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追求自我实现。






劳新时代实行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柳夕浪教授在报告《再谈什么是劳动教育》中深度剖析了不同学段劳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其深远的意义。就目标而言,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认知性目标

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可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形成对劳动的敬畏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财富。掌握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必备知识。培养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

二、参与性目标

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活动,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

三、体验性目标

通过亲身经历劳动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体会劳动艰辛与劳动创造的快乐, 乐于与人分享劳动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四、技能性目标

掌握日常生活基本的劳动技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具有处理生活中基本事务的能力;认识与了解现代工业和农业中的新技术,具有服务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通识能力。

五、创造性目标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善于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劳动效率。

 提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各位专家达成共识: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 形成日常生活中必备劳动技能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最后,借用檀传宝教授报告的金句作为这篇学习心得的总结:何为劳动教育?  

 一曰旧加新,继往开来之谓也;二曰表加里,形神兼备之谓也;三曰内加外,风气之变之谓也。让我们在实施劳动教育时用心立新,做实做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声明:本文章已核查,没有版权问题。此公众号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出于学习目的免费转载,版权还是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