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城关三小:“136”模式创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安康发改委
2021-10-28

↑ 点击上方“劳技通”即可关注我们

近年来,石泉县城关三小立足县域乡土文化,发挥农耕传统优势,以“耕读”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把“耕读”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劳动教育实践的途径和形式,初步形成“一核引领,三位一体,六大融合”的“136”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核引领,明确育人目标

学校紧扣“耕读修身 润德启慧”这一办学理念,把乡土文化渗透其中,明确提出培养“勤四体、分五谷、晓知识、行善美”的育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把德智体美贯穿其中,践行“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把劳动教育打造为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兴趣,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塑造劳动品格、提升劳动技能,引领全体师生树立“劳动浇灌幸福花”的意识,沉淀校园的人文底蕴,彰显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三位一体,拓展育人空间
在“136”模式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该校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形成以学校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延伸、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让劳动教育在“三位一体”的统筹谋划中扎实推进。
以学校劳动为基础。一是校内劳动常态化。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各种劳动服务岗位,如桌长、灯长、花长……通过“班级岗位劳动竞标”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都会干。二是开展班级微种植。围绕班级“快乐种植”,每一个年段确定不同种植项目并开展劳动学习,在养护绿植的过程中形成“五个一”常态管理机制,即一物一名片、一天一摄制、一周一记录、一组一思疑、一月一研究。学生在主题种植学习的过程中与植物的生命建立亲密的联系,充分感受劳动与自然、劳动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以家庭劳动为延伸。编制《城关三小家庭劳动清单》,分学段确定实施内容,如叠衣服、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将家庭劳动纳入双休日和寒暑假作业目录,实行家庭劳动清单化,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实操能力,丰富学生校外劳动形式,让家庭成为开展劳动教育最灵活、最持续的劳动教育阵地。
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学校充分利用本土的“博物馆、蚕桑馆、根雕馆”等公共资源,开发其育人价值。借助学校地处农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把成片的草莓大棚、花木苗圃纳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和村镇协同,开辟学校专用的种植基地,聘请县级高级农艺师为指导专家,指导学校田间劳动科学有效的开展。
六大融合,探索发展新路
在构建科学劳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学生评价、 课题研究、农时文化、信息技术、五育并举六个载体有机融合,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探索,延伸劳动教育的链条和深度,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一是学科融合强意识。在实施劳动实践中,学校以学科融合为路径,将“农事劳动”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端正劳动观念和态度,加强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在萝卜丰收季,学校策划“真耕实践绣萝生花”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教学。科学课学生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形态、外形特征;数学课称果实,算价钱,做预算等;语文课写萝卜的观察日记,诵读跟萝卜有关的谚语……音乐课上学唱萝卜歌谣;美术课画萝卜;实践劳动拔萝卜、运萝卜、洗萝卜、削萝卜、萝卜宴……让劳动实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情趣。
二是评价融合明导向。通过改革“学生综合评价标准”,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劳动幸福银行评价模式”,分别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评价主体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四个维度结合当月劳动主题进行班级评价,推出“劳动小达人”参加全校劳动月展示,评出校级“劳动达人”和“全能耕读达人”。
三是课题融合挖内涵。根据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先后申报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县级课题和六个校本课题,发挥集体智慧,合力攻关,突破瓶颈,总结经验,提炼做法,进一步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向着质量更高、特色更鲜明的方向发展。
四是文化融合促推进。围绕耕读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学校还依据农时,科学安排农事劳作和饮食起居,开设种植、木板画、烹调社团,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跟着节气的节奏生产生活,懂得“顺天、守时、宜取、和谐”的天人合一自然法则,养成顺天应人、适时而动的处世理念。
五是信息技术融合拓路径。借助钉钉平台广泛征集“家务劳动小专家”微视频,学校根据参与作品的质量,评选优秀作品,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热情和积极性,自然生成劳动的金点子、小窍门,汇聚劳动教育的智慧,为劳动教育拓展途径和思路。
六是五育融合谋长远。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始终把“五育并举”的理念贯穿其中,把劳动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有机融合、统筹安排,在锻体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也逐步达成树立美德、发展智力、提升审美、强健体魄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形成健全、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报效国家。
声明:本文章已核查,没有版权问题。此公众号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出于学习目的免费转载,版权还是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